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文史资料
        所在位置: 首页 > 文史荟萃 > 文史资料 > 详情
        营门口与筹边楼
        发布日期:2022-02-28 16:13:24     来源:金牛区365bet足球官网_28365365体育投注_365体育提现多久到账

        千古营门口

        看过戏剧《营门斩子》的观众,对成都西郊营门口这一地名一定不难解, 乃兵营之门也。不错,这地方在古代曾是军队安营扎寨之处,即今所谓军事要地。那么,在此是何代驻军扎营呢?总得说个子丑寅卯吧!

        《华阳国志》记载:东汉末年(公元214年),刘备率军攻下成都,军师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政治、军事、地理形势,首先作了军事部署,在城之东设点将台,城之西建立兵营,常驻军数万。诸葛亮明察秋毫,刘备对成都初来乍到, 政权尚不稳固,四方敌情严重,不过北方曹魏隔着秦岭,并有张飞驻守阆中, 不足危也;东方孙吴距成都甚远,况且有关羽重兵驻守荆州,不足惧也;南方南诏人远隔千山万水,非一日之功可攻成都,亦不足忧也;唯西方蛮夷仅在百里之遥的玉垒关外,若玉垒关有失,进攻成都一日可待,故非在城西驻兵设防不可。于是他亲自出城关察地形,羽扇纶巾,久久徘徊于西郊这片土地,见地势广阔,又临成灌大道,遂决定把成都的兵力摆在此处,建立大营,确保蜀都安宁。

        公元221年,刘备在诸葛亮运筹之下,建立蜀汉政权,即帝位于成都武担山之南(今北较场),住进北门的原古蜀王宫(今文殊院一带),然后开始大规模城市建设,使蜀之京都展示辉煌。从此,魏、蜀、吴形成三足鼎立,平分汉鼎。蜀都自营门口有重兵驻守,以后无论刘备去伐东吴,诸葛亮去南征南诏、北上六出祁山伐魏,对西边蛮夷都无后患之忧,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来犯,兵来将挡,大军歼之。记得少年时曾看大戏《战玉垒》,台上一员将军唱道: “玉垒关外蛮夷反,我寡不敌众闭关门。叫儿郎速去点狼烟,报之丞相调兵援……”这出戏演的玉垒关外叛乱,军情紧急,守关将士靠点燃烟火,沿途建有烽火台,直达营门,在成都的诸葛亮孔明得报登上点将台,遣将调兵,于是大军从营门口浩浩荡荡而出,赶到玉垒关外,平定叛乱。因此看来,诸葛亮选择蜀都西郊设置兵营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。

        三国之后,晋、隋、唐、宋均在营门口驻军。由于营门口从三国蜀汉驻军扎营,以后历代都作为军营之地。故当时民传:“东有点将台,西有营门口, 蛮夷敢造反,砍掉项上头。”虽然自清代起,营门口不再作兵营,可是大名却永存至今。

        壮哉筹边楼

        筹边楼乃成都古代八大名楼之一,位居八大名楼之首。《旧唐书·李德裕传》记载:“唐文宗大和四年(公元830年),今剑南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建筹边楼于成都府治之西。”具体何处?绝不在闹市之区,像这样“日与习边事者

        (军事将领)筹画于上”的军事运筹大楼,乃建在驻扎重兵的西郊营门口一带无疑。

        筹边楼乃为谋划驭边谋略,保境安民而修建。唐文宗大和初川西屡遭南诏和吐蕃兵马侵扰。大和三年(公元829年),南诏军队攻入成都,“大掠子女、百工数万及珍货而去”(《四川通志》)。大和四年十月,李德裕受命危难之中,被文宗封为川西节度使,其使命是来成都保境安民。次年(公元831 年)秋,他主持修建筹边楼于成都府治之西营门口。营门口是历代驻军要地。筹边楼建于此地具有重大的军事意义。

        筹边楼修得十分壮观。楼基筑于一高地上,基台为十二阶高的行弥座,楼高五层,坐东向西,两侧用青砖砌成高出屋面的马头墙,一色青瓦盖成屋面双坡的硬山顶。底楼以三十根楠木大柱置于雕花的石台阶上。楼的中门为拱形, 两侧各开四窗。门上方刻有“筹边楼”三个金字,门两侧楹联书:“穷目重山外,哪怕云缭雾绕;筹办众心中,何惧烽燃火烧。”筹边楼的巍峨壮丽及其在军事上的重要性,常为历代文人题咏,如着名女诗人薛涛的诗:平临云鸟八窗秋,/壮压西川四十州。/诸将莫贪羌族马,/最高层处见边头。

        李德裕字文饶,生于公元787年,卒于公元850年,是当时一位有功于国的杰出人物。祖籍赵郡(今河北赵县),唐宰相李吉甫之子,曾任四川新繁县令(修建了至今尚存的东湖),朝廷赐封卫国公,所以史称李卫公。他历任翰林学士、浙江观察使、西川节度使、兵部尚书和宰相等重要职位。他力主削弱藩镇势力,反对割据局面,维护国家统一,他用兵“号令既简,将帅得以施其谋略,故所向有巧”。在整顿国家财政方面,他当宰相时,“会昌之政几至中兴,盖与姚崇相上下”。他一生勤奋学习,《全唐诗》称赞他“少力学,善为文,虽在大位,手不去书”。他在建筹边楼的同时,为了提高抵抗南诏、吐蕃侵扰的战斗实力,特从河北、浙江等地招聘制造武器的良工巧匠,铸造盔甲和军械,还大力训练军队和“雄边子弟”(民兵),并在军事要冲修筑仗义城、御侮城和柔边城等军事堡垒。由于他采取的军事措施有力,终使“蜀中靖边”、“南诏还所俘掠四千人”。他后因得罪权臣牛僧儒而被贬为崖州司马, 死于任所。

        营门口自建筹边楼后,《酉阳杂俎》说:“楼四周置观、榭、圃并饰以金碧珠翠。”可见观、榭建筑的豪华壮观。其中所谈置“圃”,无疑是指花圃、林圃了。由此可见,那时营门口筹边楼四周花木遍植,繁花似锦,林木苍翠, 景色如画。故唐人诗云:“西望营门花满烟,百花高楼更可怜。”

        筹边楼后来为战乱所毁,但蜀中人民一直没忘记李德裕美政懿德。晚清穷翰林贺维翰为怀李堂题写的那幅楹联正说明这点:“盼乔木,想遗徽,俨如丞相词前,有森然古柏两株,参天耸翠;镇危疆,留胜迹,问彼僧儒殁后,那得此澄波半顷,旷世留芳。”明,清两朝曾重建筹边楼,具体位置均不在原址上。

        今天,若能重建筹边楼,让筹边楼重现金牛,也许可为金牛增添一处访古寻旧的景点。(邓永安)